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院简介 -> 法官风采

为群众撑起一片蓝天

---记长垣县人民法院庭长袁平

发布时间:2012-05-21 17:16:09


    她1999年任庭长以来,抱定巾帼不让须眉的决心,样样工作走在前,事事处处做表率,所在的人民法庭,在她的带领下,连续9年被评为先进单位,荣立三等功三次,她在工作中,把新时期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实际与马锡五审判方式紧密结合,大胆探索,创新调解的方法和开展便民利民举措,着力提升民事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减少人民群众的诉累。2008年上半年,共审结案件143起,其中调解结案121件,调解率达85%,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她也因此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审判长”、“三八红旗手”,并荣立三等功四次,她就是长垣县人民法院城关法庭庭长袁平。

    长垣县人民法院城关人民法庭,现有干警3名,位于长垣县城区内,辖四个办事处和常村镇,辖区人口20余万人,年收结案400余件。城关法庭受理的案件大多难度大、类型新,在袁平同志的引导下,全庭干警努力克服案件多人员少的困难和压力,牢固树立“情法并重、和谐共赢、案结事了、诚信文明”的调解新理念,把诉讼调解作为法官在司法活动中力求社会和谐稳定的具体措施。她常说“调解工作,只要有1%的调解希望,那怕要付出100%的努力,我们也绝不轻言放弃”。她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根据民事诉讼的特点提出坚持“三个步骤”、紧扣“八个环节”的调解工作思路,根据不同案件类型、不同案件特点、不同当事人心态、不同诉讼阶段的特点及案件的难易程度等选择一步调解或多步调解方式进行灵活调解,做到有的放矢。“三个步骤”即:坚持诉前调解,遇到有矛盾易于激化的纠纷,做到有求必应,实行诉前服务,及时查清事实,向当事人宣讲有关法律规定,依法调解,由于诉前调解迅速及时,能够分清事实,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收到较好效果;坚持庭中调解,在受理案件后,对所收案件都进行分析、分类,对有可能出现的上访、涉及面广、影响大等不稳定因素和可能发生矛盾激化的案件进行全面地摸排,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注重进行调解;坚持诉后调解,进行审后跟踪回访,力求案结事了。特别是对涉及农村的赡养、抚养案件,袁平同志经常利用下乡巡回办案的机会,重点进行回访,及时了解案件审结后的情况,化解有可能出现的新矛盾。今年以来,对上半年所审结的案件,回访率达到了60%,及时化解新生矛盾20余起。“八个环节”即:诉前调解、送达应诉调解、送达保全调解、交换证据调解、开庭之前调解、庭上调解、庭后调解和判后答疑调解,把调解贯穿到诉讼过程的每个环节、每个阶段和每个节点上,达到一举多赢的功效。今年6月份,凡相镇高利峰等27名农民工辛辛苦苦打工后,向包工头索要报酬时,却屡屡碰壁,无奈向法院分别递交了起诉书,共立有17起案件进行维权诉讼,请求清偿拖欠工资款。他们声称,若此事不能解决,将找包工头拼命,面对一触即发的严峻态势,她提前介入,耐心疏导,苦口婆心做工作,认为农民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打工所得往往是养家糊口的活命钱,一旦拖欠势必导致家庭陷入生活困境,很有可能采取过激的行为,使事态扩大,甚至发生恶性事件。在开庭前及时将包工头传唤到庭,批评他们的做法不妥,让包工头换位思考,给他们讲社会对农民工案件的重视程度,让他们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结合本案案情,三番五次摆道理,多种渠道做工作。在城关法庭同志们的耐心教育下,最终促成案件调解结案,及时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案件结束时早已过了吃晚饭的时间,当事人过意不去,非要请她和庭里的同志吃顿饭,被她婉言谢绝,她说:“看到农民工兄弟拿到血汗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在不断的摸索中袁平同志结合审判实践,又摸索、总结出调解工作“十法”,即:熟案情,拟方案,抓住焦点法;讲团结,求协作,共同上阵法;邀亲友,靠律师,借助外力法;排干扰,防非议,直对主角法;讲事实,摆道理,换位思考法;话不偏,语不倚,耐心说理法;查心理,找时机,营造氛围法;矛盾大,背对背,双管齐下法;看对象,分缓急,冷热处理法;依职责,细评判,运用折中法。通过分析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对症下药,本着合法、自愿的原则,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权衡利弊、宽容互谅,最终达成一致调解协议,基本上做到了合情、合理、合法,当事人比较满意,没有出现反悔的现象,收到了案结事了的良好社会效果。

    “只要能尽快化解矛盾,减少群众的诉累,再苦再累也值”,这是她发自内心的感言。工作中,对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她紧密结合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查明案情,就地解决,依靠群众,坚持原则,审判与调解相结合,不拘形式,程序简便,便利人民诉讼的马锡五审判方式特点,开展下乡调解,巡回开庭,回访案件等便民利民举措,铺就一条察民情、体民意、解民忧、暖民心的绿色通道,真正做到了“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办”。在审理王慧涛诉闫某离婚一案中,案件立案后转到城关法庭时,提起离婚请求的王慧涛已到浙江打工,被告闫某则在吉林打工。从起诉书上看,两人矛盾很深,和好无望。几经周折,法官与闫某取得了联系,详细了解闫某对离婚的意见,耐心释明了她享有的诉讼权利及有关法律规定,希望她能够到庭应诉,闫某口头同意离婚,但坚持不愿前来应诉。袁平同志左右权衡送达方式,考虑当面送达必将往返千里之遥,无疑使诉讼成本加大,影�


关闭窗口

您是第 10864972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